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郭蕊 通讯员 陈晨 实习生 钱玺羽
近日的持续高温不仅带火了空调、风扇等消暑电器,更意外带动了中药材茶饮的销售热潮。从街头巷尾的奶茶店、饮品铺,到各大医院的中医科、药房,各类标榜具有清热解暑、健脾祛湿等功效的自制中药养生饮品琳琅满目,吸引了不少市民购买。
这些琳琅满目、宣称具有养生功效的饮品真的能有效消暑吗?它们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的药物治疗?针对消费者关心的这些问题,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英震进行了专业解答。
“中医茶饮市场的蓬勃发展,反映了当下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追求日益增长。”王英震首先肯定了中药代茶饮的价值,并强调了医院渠道产品的规范性,“来自医院的茶饮,其配方都是经过医师、药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层层辨证审查的,规范性和安全性有保障。医院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专业的中医四诊(望闻问切)准确辨明个人体质,从而提供‘一人一方’的个性化调理方案。”他指出,合理使用中药代茶饮确实可以起到健脾益气、祛湿消暑的作用,但关键在于“辨证”——必须根据个人体质选择,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,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展开剩余67%王英震分享了一个近期接诊的案例:28岁的办公室白领小李(化名),因长期熬夜、工作压力大,加上夏季贪凉饮冷,近期出现了明显的身体困倦、食欲不振、口中黏腻、大便不成形等症状,舌体胖大边有齿痕,舌苔白腻,脉象偏滑。经王英震辨证,小李属于典型的“痰湿”体质。针对他的情况,王主任为其个性化定制了一款代茶饮,由白术(健脾益气)、茯苓(渗湿利水)、陈皮(燥湿化痰)、山楂(消食化滞)组成,并调整作息和饮食。小李遵医嘱饮用一周后反馈,乏力、困倦感明显减轻,食欲有所改善。“这个例子说明,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,简单的代茶饮也能起到良好的调理效果。这正是‘一人一方’个性化调理的优势体现。”王英震说。
王英震进一步指出,中药材茶包虽有一定保健作用,但不同人群的体质和生理特点差异较大,饮用时需特别注意适用性和禁忌:
年轻人:工作压力大、熬夜多、饮食不规律,常表现为“虚火”或“湿热”,需注意清热不宜过度寒凉,以免损伤脾胃。
老年人:代谢慢、基础疾病多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,体质偏虚,进补需平和,避免过于滋腻或峻烈。
儿童:体质稚嫩,消化神经系统未完全发育,用药需极其谨慎,严格控制药材种类和用量,通常不建议随意饮用成人配方的养生茶。
“无论哪个年龄段,最重要的前提是辨明自身体质特点(如湿热、阳虚、气虚、阴虚等)。”王英震强调,“寒性体质(怕冷、手脚凉)的人要少喝凉茶;热性体质(怕热、易上火)的人则要慎用温补茶饮。同时要控制饮用频率与浓度,每周饮用2~3次为宜,避免长期大量饮用。不服用隔夜中药,不泡隔夜茶。购买渠道也至关重要,务必从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有明确成分标识的正规产品,避免‘三无’产品或可能含有非法添加成分的产品。孕妇、哺乳期女性、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,则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。”
对于中药材茶饮是否能替代药物这一核心问题,王英震用一组形象的比喻给出了明确回答:“中药代茶饮不能代替传统中药汤剂的调理作用,更不能替代必需的治疗药物。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日常养生价值。可以说,中医茶饮更像是‘治未病’(预防保健)的绿叶,起到辅助调理、增强体质的作用,而非‘治已病’(治疗疾病)的主干。当身体出现明确疾病时,仍需及时就医,接受规范治疗。”
王英震提醒大家,夏日养生,合理应用中药茶饮可为健康加分,但务必牢记“辨证选茶”原则,结合自身情况,科学饮用,尤其儿童和老年人更需谨慎。切勿盲目跟风,更不可将其视为治病良方而延误正规诊疗
发布于:山东省亿策略配资-配资公司有哪些-配资平台网址-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